论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体系建设

2024-01-05 16:23:43 来源: 浏览:152

论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体系建设

 

湖北鸣伸律师事务所 叶宇昆

律师执业证号:14202201411130715  手机号:13995989163

 

摘要:乡村振兴,法律先行;乡村振兴,法治保障。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、国务院所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,必须在法治的保障下正确落实与开展。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的颁布实施,涉农领域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,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部署和深入推进提供了保障。但现实中,仍有乡村法律制度不健全、法治队伍力量不足、法治环境建设有待优化等问题存在,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寻求路径予以解决,最终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落实。

关键词:乡村振兴、法治、保障

 

一、问题的提出

乡村兴则国家兴,乡村衰则国家衰。乡村振兴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,涉及农村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,覆盖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。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,全面规划和深入推进就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问题,法治保障更是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。2021年,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颁布实施,作为“三农”问题的基本法和总抓手,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进行了全面部署,为解决乡村振兴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指明了方向,引导全社会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及产业发展。但是,整体而言,目前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及法治建设中仍存在以下困境和问题:乡村法律制度不健全、法治队伍力量严重不足、法治环境建设有待优化等问题。

(一)乡村法律制度不健全

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,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,更是农民致富的必经之路[1]。在探索产业发展方向时,国家层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来引导乡村经济改革,以盘活资源,给乡村产业发展带去活力,但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,如宅基地的流转改革、土地征收制度改革、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等等,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法律规定予以规范,乡村法律制度存在大量空白地带;如上级的政策文件仅为指引内容,在乡村具体的实践中缺乏配套的、可执行的实施细则,摸索式开展工作导致频频出现问题。

(二)法治队伍力量严重不足

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,必须要依靠人才,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。但在乡村,普遍存在着法律专业人士人数少、水平不高、队伍老龄化等问题,年轻的法律专业人士更是少之又少,乡村法治队伍力量严重不足。尽管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,已有部分律师志愿者、高校法学师生和司法工作人员介入,长期向乡村提供法律咨询、代写文书、调解纠纷等公益法律服务,但仍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。当下村民的法治观念和权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,如果日益增涨的法律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,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。

(三)法治环境建设有待优化
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基层,难点也在基层。基层法治环境建设的好坏,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。目前,乡村的法治环境建设还有待优化,如在乡村,很多农民在处理日常事务时首选的仍是乡规民约,土地流转不签订协议或签订的协议内容不完善、权责不清晰,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未备案登记、未规范经营等[2];如普法活动进村镇、进农户仍流于形式,简单发放资料多于详细释法说理,未就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做针对性的普法;如有些执法人员业务素养不高、能力不强、责任意识不够,执法程序不规范,执法力量不充足,执法效果不佳等;如各级政府重视解决信访问题导致有些村民信访大于信法,认为权力大于法律,未形成通过依法依规的途径定分止争、保障权益的整体氛围。

二、乡村振兴法治化的重要作用

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离不开法治的保障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”。乡村振兴战略,作为新时代新环境下的农业农村发展重大改革,落实和推进都必须于法有据,乡村振兴法治化本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意。

(一)乡村振兴法治化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

2017年,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,确立了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方针。2018年,中央一号文件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》、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(2018-2022年)》的陆续出台,逐步明确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,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落实、落地。2021年,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》出台、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颁布实施,既是为解决乡村振兴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指明方向,也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展示。

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,乡村振兴肩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任,只有将乡村振兴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,才能确保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[3]。在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颁布实施后,农业农村部已主导宣传及贯彻落实,将这部法律作为引导、保障农业农村全面、稳定、健康发展的强心剂和助推器,并着力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体系,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乡村基础,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,为农业农村不断涌现的新业态、新模式保驾护航。

(二)乡村振兴法治化是乡村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 

乡村产业要稳定、健康、可持续地发展,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。在乡村治理体系中,村民的自治、德治和法治是相互融合、共同发力的关系,其中法治的托底保障是至关重要的前提[4]。即便在村民们习惯于首选村规民约解决问题时,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仍能够帮助大家有效地化解矛盾和纠纷。

乡村产业要全面、平衡、充分地发展,需要畅通城乡经济的循环和互动,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,离开了法律,就难以为继。我们通常所说的,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、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、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,都需要依靠法律法规来调整,依靠法治理念来落实,依靠法治手段来整治,依靠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障,以保护包括农民在内的各个群体的合法权益,最终促进乡村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
(三)乡村振兴法治化是乡村治理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

众所周知,我国是农业大国,乡村人口多、基数大,随着社会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,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在面对新情况、新问题时已略显乏力,乡村治理模式的变革和发展是必然出现的结果。

乡村要振兴,法治要先行。乡村要振兴,治理同样要转型。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,乡村振兴法治化是乡村治理模式变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,也是有效治理乡村更合适的方式[5]。在广大的乡村地区,在田间地头,推广和宣传法律知识,提升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,使得大家在遇到问题主动找法律,想化解矛盾时主动靠法律,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化氛围,实现乡村治理的法治化,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起到积极的作用。

三、乡村振兴法治保障体系的建设路径

乡村振兴法治保障体系的建设,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。我们可以通过完善涉农领域立法、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、优化乡村法治环境建设等路径,加强乡村振兴法治保障体系的建设,最终确保法治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。

(一)积极梳理涉农领域的法律法规,完善相关立法

依法治国,立法先行。2021年,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的颁布实施,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有法可依的崭新阶段,填补了乡村振兴领域的法律空白,同时明确了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,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,引导创设现代农村生产和经营体系,增强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活力等等。但是,面对涵盖农村农业发展方方面面的乡村振兴战略,面对改变提升农村生活质量、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,仅有一两部法律是不够的,我们需要建立的是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,一个以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为核心,配套法律法规完备的涉农领域法律体系。

同时,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和发展,以前的一些涉农法律法规已不能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,我们应对涉农领域的法律法规立改废释,使得现行法律能够更加有效地契合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,能够更加助力于乡村振兴的整体目标和发展战略。

(二)加强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,确保法律全面实施

建立、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,加强法治队伍建设,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,使得广大农民能够方便、快捷地获得法律问题解答、代写文书、指导制定村规民约、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,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进而提高对司法环境和法律服务体系的满意度,是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应当达到的效果。

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,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样在于实施。我们可以加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规范化建设,推动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与司法所一体规划、一体建设、资源共享,协调确定一名工作人员为兼职“公共法律服务联络员”,负责统筹为广大农民提供普法教育、法律咨询、维权指导、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法律服务;可以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资源,把微信公众号、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和远程视频等普及到田间地头、家家户户;可以组织律师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,对接乡镇企业开展“法治体检”、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,可以对接乡镇(村居)开展法律顾问“全覆盖体系检查”、确保法律顾问聘请率达到100%,助力法律难题和矛盾纠纷的妥善解决;可以开展党员律师进乡村、公证进乡村、鉴定进乡村等活动,有针对性地与村民结对帮扶,引导村民依法依规表达自己的诉求,正确解决矛盾纠纷[6];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业务培训及警示教育,强化乡村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,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办案水平等等,全面推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,最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。

(三)优化乡村法治环境建设,提升村民法律意识

法律法规,浩瀚如海。在乡村,村民们需要的是精准普法,重点掌握与自己的生活、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法律,而不是所有的法律法规。我们应当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整体布局,梳理涉农领域的重点内容,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普法宣传教育,将法律法规送到村民们心里,快速、有效地提升大家的法律意识;可以推广“法律明白人”培养工程,以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、村妇联执委、人民调解员、网格员、村民小组长、退役军人、老教师、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劳模、乡贤代表等为重点对象开展专项培训,培育一支“法律明白人”队伍,并通过产业振兴发展吸引法律人才资源回流乡村,发挥基层社会“法治带头人”作用;可以因地制宜,扩大乡村法治文化阵地,将法治文化墙、长廊、法治讲堂、图书室、宣传橱窗、LED屏等公共空间纳入乡村振兴建设总体部署,及时传播、普及法律常识,实现普法教育长效化,为美丽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注入强劲的法治动力。

四、结语

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,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“三农”工作的重中之重。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程,只有在法治基础上实现的振兴,才有意义。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,把法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,发挥好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,最终才能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。

 

 

参考文献:

[1]王德福.拓展乡村振兴的想象力.北京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0( 2) : 33-40.

[2]孙明扬.基层农技服务供给模式的变迁与小农的技术获取困境.农业经济问题,2021( 3) : 40-52.

[3]曾恒源.以良法推动善治,促进乡村振兴.中国城乡金融报,2021年 510日,A02版.

[4]云飞.法治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与保障.法治乡村,202009):29-31.

[5]邵焕举.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法治保障问题研究.法制博览,202008):16-17.

[6]黄石市司法局“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”活动实施方案.黄司文〔2021〕18号.

  • 0714-6209819

  • 湖北省黄石市环湖路30号黄石市司法局黄石市律师协会